景觀綱要

關於臺東縣不可替代自明性景觀結構歸納初探部分,透過本計畫的深入研究與系統性的探討,集合自然景觀資源分析(地形、地質、氣候、綠地景觀、藍帶景觀、重要自然地景資源與環境敏感極脆弱地區);人文景觀資源分析(歷史聚落景觀、生活文化景觀、產業景觀與公共開放空間景觀);交通軸線景觀資源(主要連外道路、次要連外道路、其餘道路、鐵路、空運與海運);重要支配性建設景觀(既有與未來支配性建設景觀與點線面支配性建設景觀);民眾觀感的景觀(自然生態與人為文化)等相關分析結果,臺東地方景觀在獨特不可替代自明性的訴求下,各種都市景觀元素與要件,基本上可歸納由六大景觀結構所構成,這些構成是從長期臺東縣發展經驗中積累而成,是臺東獨特景觀特性,其中至少包含以下六大景觀特性:

1│具山、河、海交織之多類型組合複合自然景觀類型

2│具季風與海岸風氣候地景景觀類型

3│具山林與田園多元嵌合的綠帶系統景觀類型

4│具多組不同藍帶資源組成之水域景觀類型

5│具多元視覺經驗與環境氛圍之景觀道路類型

6│具多種不同生活群落組合之人文景觀類型

本計畫構想如下:

  • 提供縣府107年度辦理重大公共建設、創造城鄉風貌與相關環境改造計畫之環境保育與景觀維護諮詢,並協助縣府辦理相關案件執行審查作業。
  • 以「臺東縣環境景觀綱要計劃」為基礎,並以「規劃臺東縣政府整體之環境景觀、重於臺東縣環境景觀之特色展現」為考量,分析與評估本年度計畫環境改造推動機制所面臨之課題與解決策略。
  • 結合在地專家學者,並導入相關縣外專業人士( 如:都市計畫與設計、建築/景觀、社區營造、生態保育等) 協助臺東建置計畫諮詢與推動之平台。
  • 視鄉鎮層級計畫之推展與執行需求,依其專業分工籌組「環境景觀專業諮詢小組」,並因地制宜地進行任務性編組,深入鄉鎮提供相關專業諮詢服務。

 

針對生態或地景工法及技術建議、改善策略建議,生態或地景工法基本上是遵循自然法則,使自然與人類共存共榮,把屬於自然的地方還給自然,並能提供日常休閒遊憩空間、各類生物棲息環境、治山防洪、國土保安、水土保持、生態保育、環境綠美化、景觀維護、自然教育、國民健康及森林遊憩等多樣化功能需求。

生態或地景工法的美學提倡在治山防洪與生態保育間,應有一最佳之平衡點,建立尊重自然、愛好自然,進而親近自然。因此,思考現今的整治措施與長遠規劃方向,因應世界潮流之趨勢及國內整體環境因素,塑造並推行生態或地景工法之人文美學。

1. 人對親水出自於原始的渴望

人只要看水或親近水,或聽水聲,即有水存在的意識產生及親切感。水與任何物體組合起來,所產生的新鮮感,可達到很多的效果,同時,水對光有潛在性的親密感(如水舞秀),足以令人對水產生心境上的良性轉變。水元素應用師法自然,向自然學習,便以創造出新的、真實的環境生命力才是重要的。

2. 創造環境景觀多樣性

景觀中視覺複雜性越高,視覺吸收力越大。當許多因子貢獻予一個視覺品質時,可以將之整合成三個標題-生動性、完整性和統一性。生動:深刻的視覺印象被認為是結合驚人,且具特色的視覺形式形態所形成的對比,景觀品質提供特色和視覺上醒目的組成;完整性:在自然中與人造建築要求視覺的完整,與景觀賦於視覺侵犯的寬度;統一:全景觀的協調,景觀視覺資源在視覺型式的連貫與協調與和諧。因此,生態或地景工法及技術建議,將依此要領創造環境景觀多樣性。

3. 朝向生物多樣性發展

生物多樣性係指生命形體之間的變異程度,尤其是物種的數量,其中亦包括生態系形式的數量,以及同一物種間基因的變異程度。生物多樣化,並非單指生物數量與種類的多寡也包括數種的多樣性,必須是在自然生態鍊節下,自然繁殖的生物之多樣性,才有生態品質上的意義。

整體說來,追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(棲地、生物群落與生物圈內生態程序)、物種的多樣性(有機生物的變化與多樣性)以及物種內的遺傳多樣性(位於有機生命個體基因中的所有遺傳資訊)。保存生物多樣性的工作,不僅是復育瀕臨絕種生物與創造棲地而已,它也包括維特生態和保存長時間演化所需要的基因、有機生物,以及群落的承載量。

高度生物多樣性不但可支持自然環境的平衡、食物網的穩定及未來自然演進的進行,以人的價值觀點而言,生物多樣性更可供作醫療、農作物之生產與改良;另外兼具遊憩、觀賞與教育的價值,並促使生態系統對於不尋常的災害;有較大的容(忍)受力。儘量保持自然棲地之完整,利用策略與方法增加個別孤立棲地之間的連結,促進整個景觀生態網絡的協作,以確保與增進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。

4. 低能量維持的景觀設計

如擋土牆的型式應以尊重自然原則,搭配土堤並以植栽美化之,並考量其於水土保持的影響,而且不可因設置擋土牆,而破壞景景觀和任意砍樹。對於河域優美的環境景觀,需予以保育和維護規劃設計配合自然環境,並對原有生態以最少更動為原則,對於已破壞之景觀,則規劃設計中予以補救。

5. 親水設施之景觀

將雕刻物、造型體或其他裝飾物,注入水的生命後,更顯生氣及活潑氛圍。新材料的開發,造型的新穎,更重要的是如何給予使用者特殊的意象,從而造成使用者與它產生相互的關係。而水景設計的一個最佳基本原則是:一面以激發人們內心所擁有的親水性;一面有效的利用造型、材料與其他物體的組合造成特殊效果。

6. 自然因子的運用

充分掌握環境中自然力的狀態,如水、光、風…等,以作為原始環境工法設計的最佳設計決策,使其減少過量的人為環境介入,並以自然力豐富生態環境的地景藝術,增進環境資源的節省與自然動力的運用。水與任何物體組合起來,所產生的新鮮感,能達到很大的效果,人對光有潛在性的親密感,巧妙的做水與光的設計意象。

7. 人文與歷史因子

臺灣有許多美麗的河川與山溪,多半是地方文化的起源地或是各地兒童的最佳親水場所,許多臺灣人都是在這些河川或是山溪中,共同度過最美好的魚蝦童年經驗。

隨著經濟成長和土地利用型態改變,上游涵養森林相繼開發,下遊河道逐漸覆蓋槽化,人類習於以人定勝天的心態與河爭地,河流不再是居民的生命共同體。人文對熟悉的地方景觀所附加的獨特文化或歷史價值,藉由環境的認同感與文化記憶,產生新的生活經驗與歷史意義,擴延大眾對生態環境的普遍重視,並使工法能符合人文與科技結合的現代化理念。